深海教育:“53岁男子第24次高考失利仍不死心”
发表于 2020-07-28 17:31浏览量:535
近日,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,四川成都的“高考最牛钉子户”梁实得到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,“53岁男子第24次高考失利仍不死心”的新闻标题在网络上传播开来,据悉,从1983年至2020年,梁实参加了24次高考,今年高考成绩420分,与二本线相差23分,此前他的成绩有高有低,但都没实现他上川大的目标。梁实表示,不会服输,明年将再奋斗一年,无论如何要圆梦。
正因为高考对于国人超乎寻常的重要性,梁实的行为也让很多人不解,在我国的高考历史中,除了刚恢复高考制度那几年中考生的年龄跨度较大之外,之后的高考大多是属于青年人的战斗,“作秀”“凑热闹”“大可不必”“毫无意义”等言论是大家对“梁实事件”最主流看法。
实际上,对于梁实这种早就过了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中老年人来说,他们的人生际遇、工作成就、社会角色大都已经确定,高考于他们或许只是漫长人生当中一个还没来得及实现的梦而已,就像有的人想环游世界,有的人想买房、有的人想去海边终老……每个人都有自己追寻的人生执念,只要自己觉得有意义,且这样做能让自己拥有对未来生活的动力和期望,就是对于个人最大的价值所在。
不过,对于正当高考年纪的年轻人来说,高考固然重要,但并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。而且,就算每年因为高考落榜而选择复读的学生不计其数,再加上“三战、四战”的庞大队伍,我国依旧保持着每年相对稳定的录取率,并不是人人都能如愿上大学,从1977—2017年高考录取人数统计来看,这40年来累计毕业的大学生总共有11518.2万人,粗略按照其中三本以上占一半,专科生占一半来看,也就是说,本科生有5759.1万人左右,放到13亿多总量中核算一下,大学生占据总人口的比例是8.86%,本科生只占4.43%。
也就是说,还有绝大部分人没有走上传统意义中高考改变命运的路子,但他们是不是因此而失去了过得更好的机会呢?也很难说。
上个世纪90年代,当大学生和当工人,确实是天壤之别,当时上大学与上不了大学之间,流传着这样的说法:“考大学意味着你这一生是坐飞机走还是自己走路,就是有这么大区别。”
而到了21世纪,随着互联网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,这样的区别似乎越来越小,考上大学与没有考上大学的人之间,比起之前有了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,我们最大限度地享受着时代发展的红利,有了更多选择和机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
“出生于湖南娄底的传统农村家庭,没有考上大学,经过不断努力摆脱了电池厂流水线女工的命运,直到身处美国谷歌的办公室,年薪超10万美元”——人们热衷于把穿过流水线去谷歌的女孩孙玲30年来的经历简化成一碗关于阶层跃迁的鸡汤。农村、厂妹、谷歌,这些关于低起点、高成就的关键词清晰勾勒出了一个“励志网红”的人设。
实际上,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,这样的人其实不在少数,关键在于有没有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,并有没有为之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。
作为专业的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,深海教育深刻意识到,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正是推动教育公平、为成年人提供更多选择的重要力量,以专业化的平台和教学服务为学员提供有针对性的技能提升,让学员“遇见更好的自己”,从而也为他们改变命运多一个机会。
下一篇: 带你了解深海教育的金牌名师团队!
留言 ( 快速提交留言,等待商家尽快回复! )
请勿恶意留言,一经发现将报警处理!
项目推荐